作者:楊奇
來源:龍獅戰略智庫(ID:loszhiku)
廣東為什么要進行第二輪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中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span>
廣東作為中國的第一經濟大省,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無法例外。廣東過去40年的全部成就,都是因為有了改革開放這一招。要解決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要繼續保持改革的先進性,要保持領先全國的綜合經濟實力,廣東需要進行新一輪的改革。
新一輪的改革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解決核心問題,關鍵問題。
廣東第二輪改革頂層設計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1.如何解決廣東區域結構的嚴重失衡——
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的不平衡;珠三角內部的不平衡。
2.如何締造世界級大灣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頂層設計)?
廣州、深圳和香港三大城市中心如何定位?
如何克服珠三角、廣東省、粵港澳一體化的瓶頸和障礙?
本篇先談廣東的兩大不平衡——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的不平衡;珠三角內部的不平衡。
廣東21個地級以上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非常不平衡。珠三角9市占據全省GDP的85%。廣州、深圳兩市GDP占據全省46%,占珠三角總量的58%。珠三角的不平衡,突出表現在珠江西岸,珠海、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的發展滯后。
珠三角雙中心廣州——深圳
廣東經濟的精華都集中在珠三角,但珠三角只有廣州、深圳兩個中心支點。佛山、東莞經濟規模都不小,但分別與廣州或深圳接壤,其實是一體化的中心城與衛星城的關系。珠海才是珠三角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支點,但這個支點太弱。2016年廣州、深圳的GDP是珠海的9倍,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無法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長三角早已經形成“上?!K州——杭州”小三角與“上?!贾荨暇贝笕?。珠三角目前綜合實力遜色于長三角主要原因就是城市群結構的單一和三角模型的不成熟。長三角的結構模型以及升級方案龍獅戰略智庫將另外專文論述)
解決珠三角不平衡的當務之急就是把珠海做大做強。
立桿見影的辦法很簡單——兼并
城市兼并的成功范例——佛山
2002年以前,佛山經濟體量遠遠落后于東莞。2002年佛山合并縣級市南海、順德、三水、高明后,迅速趕超東莞,成為全國二線城市中的明星城市;2016年GDP高達8630億元,全國排名第15位(同年東莞GDP6827億元,全國第20名)。
佛山的整體合并,不是簡單的1+1等于2,而是大于3。不僅自身實力變強,珠三角還多了一個除廣深外的第三強城市。珠三角內部,佛山與東莞你追我趕,是廣深PK之外的又一臺好戲;對外,佛山、東莞與江蘇無錫、浙江寧波競賽,可謂緊張激烈。無錫壓過佛山一頭;佛山超寧波一位;東莞緊隨其后。一些大省的省會城市如沈陽、濟南、合肥、西安、哈爾濱、福州、長春、石家莊等都被它們甩到身后。而“廣佛同城”計劃利好廣州與佛山及其周邊中小城鎮……
沒有當年的大佛山兼并計劃,這樣的結果恐怕不會發生。
假設珠海合并中山
珠海GDP2016年只有2226億元,珠三角排名第8, 廣東排名第10,全國排名第97。
珠海合并中山(2016年GDP3202億元)后,GDP總量達到5428億元,立即成為廣東僅次于東莞,省內排名第5、全國第35的中上等城市。珠三角廣深之外的二線城市“佛莞”競爭變成“佛莞珠”三家競賽。當然,珠海合并中山不能簡單的1+1,不能孤立考慮珠?;蛑猩降陌l展,而應從珠三角乃至全廣東省的整體布局上通盤規劃。
中山是中國5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歷史上,珠海原本屬于香山(今中山)行政區劃。兩個城市的整合有歷史和現實的依據。1978年改革開放后,珠海和深圳分別設立特區。今天,珠海與中山再度合一,是一次新的重大發展機會,不僅迅速縮小與深圳的差距(否則距離將不斷拉大),還能使珠三角的第三角支撐點強大起來,形成珠海-江門聯合發展的態勢,加快粵西的融合。此外,珠海做大做強,對澳門和香港的發展也利好。
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一座城市的兩座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珠海/澳門;深中通道連接深圳——中山。中山與珠海合并,新珠海立即擁有兩座超級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預計2018年上半年通車,建設中的深中通道稍晚幾年通車。屆時,香港與深圳直通新珠海,為新珠海騰飛增添非凡動能。一個城市擁有兩座世界級的跨海大橋,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港珠澳大橋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東西兩岸珠海一端實力太弱,與東岸不對稱。做強珠海,港珠澳大橋全盤皆活。
兩座城市的產業整合
珠海有格力等著名制造企業,良好的旅游資源,毗鄰澳門和香港(港珠澳大橋),廣東三大自貿區之一的橫琴自貿區。中山擁有13個國家級產業生產基地:國家高新技術、國家健康科技、國家精細化工、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國包裝印刷、中國五金制品、中國燈飾(古鎮燈飾占全國燈飾產品總量的70%)、中國休閑服裝、中國紅木家具、中國電子(中山)、中國電子音響、中國紡織、中國牛仔服裝名鎮等。這些產業基地,有的已經完全成熟,具有規模優勢,更多有待更進一步的強化升級。中山的中小型制造企業,與珠海形成產業互補,再加上利用自貿區的優勢,重新整合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珠?!猩胶喜⒑?,可帶動供給側結構改革,最終促成珠江西岸新珠海的新型產業結構全面升級,產業綜合實力的全面提高。
(珠海橫琴自貿區會因為珠?!猩絻沙堑暮喜l揮超乎想象的作用)
城市面積擴張與城市化率提升
珠海面積1711.24平方公里 ,目前城市中心主要集中在東部,與深圳比,城市空間相對狹窄。珠海與中山(面積1783.67平方公里)合并后面積為3495平方公里(超過深圳的1996.85平方公里),可以雙向拓展,西向與江門鏈接,主攻北向與中山整合。2016年,中山人均GDP99788元,排名全省第5(高于第6的東莞);珠海人均GDP136244元,排名全省第3。中山人口320萬,珠海163萬,合計只有483萬人口。相對佛山的743萬,東莞的825萬,人口增加的潛力非常大。依托產業升級的機遇,城市人口迅速擴張(城市化率提升),城市增強綜合實力獲得全面提高。
新珠海牢牢把握珠三角第三極發展戰略機遇,通過外部交通環境的極大提升+產業結構升級+城市化率提升(人口增幅)等可預期的發展成果,以及香港、深圳、廣州三大中心城市的動能接受,全面提升城市綜合實力。
合并后的新珠海,背靠江門——茂名——湛江等粵西腹地,南接澳門,東望香港、深圳,北連廣州、佛山等,形成極佳的都市圈格局。珠海強勢崛起,可以盤活整個珠三角。
珠三角廣州—深圳—珠海(合并中山)三中心格局圖
改革開放初期,珠海與深圳、汕頭、廈門同為四大特區,后來深圳一支獨秀,發展迅猛,成為與北京、上海、廣州并駕齊驅的中國一線城市。珠海有理由尋找新的機遇,營造再次騰飛的良機。
新的良機在于珠三角的平衡發展,廣東的平衡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無論是對國家核心經濟區的珠三角而言,還是對大廣東全境的平衡發展也好,珠海都有十分重要意義。
珠三角的事情暫告一段落。下一步謀劃廣東平衡發展的新藍圖——珠三角之外的“粵三角”,一個與珠三角緊密關聯的復合型雙三角結構。如果僅僅只是謀劃珠海及珠三角的更加繁榮和輝煌,并不能解決廣東更深層次的全局問題。
今天,“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成為廣東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經濟課題、改革課題之一。廣東21個地級以上城市,至少有十幾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過去,由于遠離發達的中心區,粵東西北城市發展緩慢。廣東省近40年來一直優先發展珠三角,對其它地區缺乏支持。長此以往,形成了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發展嚴重不平衡。面對這一難題,如何破局?
我們的解決方案:選取粵東西北“汕頭—湛江—韶關”三個支點,重點推進建設珠三角外圍的大三角。以珠三角外圍的“湛江——韶關——汕頭”為支點,做成廣東的大三角——“粵三角”,也稱為“外三角”。
雙三角復合型結構
目前,大三角的交通網絡體系已經基本成熟?;洊|因廈深高鐵已經與深圳、廣州直線打通,同時汕頭與廈門等海峽西岸城市群也快速聯通?;浳餮睾8哞F在新珠海(中山)通過深中通道跨江(海)聯通深廈高鐵,粵西粵東從此無縫對接。珠江口西岸城市珠海(中山)原來體量小,做大做強新珠海,對小三角(珠三角)有益,對大三角(特別是粵西)一樣有意義。
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超級橋梁工程,為珠三角的下一輪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硬件設施。港珠澳大橋聯通香港+澳門+珠海;深中通道覆蓋深圳、珠海(中山)、江門、東莞、惠州等地。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繼虎門大橋后打通粵東、粵西的“任督二脈”。深中通道還串通廣東前海、南沙、橫琴三大自貿區,對于廣州、深圳、珠海三大中心城市及深莞惠、珠中江兩個沿海城市群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沿海高鐵有利于粵西與粵東湛江——珠海(中山)——深圳——汕頭一線的整體連片(大三角的沿海一線)發展;并對即將啟動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全面利好(粵港澳大橋、深中通道等首先利好珠三角,其次也利好雙三角的整合)
過往,粵港澳在規劃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超級橋梁工程中的利益盤算所造成的不同城市間的利益沖突,會在新格局的大小【雙三角】頂層設計中得到化解。珠三角的傳統交匯中心是廣州,沿海高鐵將珠三角的交匯點推向深圳、珠海(中山),看似對廣州不利,但廣州依舊保持全省、以及外省接連的中心位置。湛江、汕頭、韶關等三個方向的沿線城市都直通廣州,西南廣西、華中湖南等省中心城市都與廣州高鐵直達。而廣州、深圳以北的兩個地級區域中心城市韶關、河源將承當廣東與北方湖南(京廣高鐵)、江西(京九高鐵)兩個線路的中間鏈接。而水漲船高,大珠三角的騰飛,會給香港、澳門帶來利好。
廣州依然是華南的中心
廣州的交通中心地位還是不可動搖的,省內外都如此。省外向西與西南(南寧+貴陽+昆明)中心城市鏈接;東與福建廈門、福州等鏈接(經廣汕高鐵);北與湖南長沙鏈接……
且看【粵三角】如何定格成型——
粵東汕頭
汕頭,原本是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的四大特區之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由于種種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偏離珠三角中心區),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在第二輪改革,汕頭有理由與過去同病相憐的珠海、廈門一起,在以“平衡發展、充分發展”為核心內容的新一輪改革中實現飛躍。汕頭經濟體量小的另一個原因——粵東小區域內分成了汕頭、潮汕、揭陽三個地級市,不利整合做大做強?,F今是否需要做城市區劃的整合(汕頭、潮州、揭陽合并)暫且不論,但三市需要做一體化經濟規劃是沒有疑問的。三市合計的GDP超過5000億元,區域內的發展潛力不小。
粵東區域中心戰略與三城協同發展新規劃是振興粵東的關鍵所在。
粵西湛江
湛江,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上,地處粵桂瓊三省區交匯處,南瀕南海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西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東與茂名市相連。亞熱帶作物及海產資源豐富。湛江海陸空交通發達,是粵西和北部灣城市群的區域經濟中心,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歐洲、非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湛江還是中國海軍南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1984年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湛江過去發展速度相對遲緩,2016年GDP2585億元,全省排名第8(珠三角排名第4東莞之后的城市實力都不強),全國排名第83位。綜合經濟實力很難匹配湛江本身如此重要的區域中心位置。
把湛江作為廣東第二輪改革的外三角支點之一發展起來,對內平衡粵西與珠三角中心區的差距,對外與海南和廣西等西南省份的區域中心城市形成連片效應。這就是湛江的重大戰略意義。
粵北韶關
廣東外三角的第三支點是韶關。
韶關是粵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粵北區域中心城市。GDP1218.4億元(2016年),省內排名第16名。2016年人均GDP4.15萬元(深圳人均GDP是韶關的4.12倍)。
粵北韶關相對實力較弱(人口數量偏少、經濟結構單一),但韶關是廣東北上與中部湖南等省聯絡的第一中轉站。做強韶關,不僅可以提升粵北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能擴大珠三角北部經濟腹地的戰略意義,鞏固廣州作為華南中心的地位。韶關的優勢之一是與珠三角中心廣州的距離較近(韶關——廣州221公里;湛江——廣州416公里,汕頭——廣州420公里)。
韶關是粵三角成型的最后一個支點,戰略意義也非常重要。
【雙三角】復合定型,內外相互支撐,相互促進
“汕頭——湛江——韶關”三大區域中心城市,擁有各自的優勢條件。發展潛力大。關鍵是要有全省高度的區域發展戰略來推動?!吧穷^——湛江——韶關”組成的大【粵三角】經濟模型,是廣東“平衡發展、充分發展”戰略的關鍵工程。做好它,廣東經濟高速列車的底盤就更加牢固。否則,廣東發展的瓶頸很難突破。
廣東外三角向外對應接壤廣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與相關省區的區域中心城市近距離鏈接(汕頭到廈門的距離比到深圳更近;韶關到湖南郴州的距離156公里,比韶關到廣州的距離221公里還要近65公里)。外省區也同步啟動推進自己省內區域平衡發展、充分發展的戰略,兩相對接,自然能夠成功交集。(不同省份各自的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戰略能夠達成跨省區域中心城市的網絡化鏈接)
廣州、深圳要向世界城市靠攏,需要珠三角包括珠海在內的關聯城市協同發展;珠三角要向世界級城市群進軍,光靠內部的發展不夠;前提條件就是廣東大三角(粵三角),甚至更大范圍的跨省區域經濟能夠再升級。水漲才能船高。
這樣一個【珠三角—粵三角】復合型三角結構,規劃了中心區與邊區兩大經濟區結構,以及大型中心城市與區域中心城市的各自定位,相互支撐,相互承擔。區域(邊區)中心城市(如汕頭/湛江/韶關等)帶動區域內經濟的發展,同時作為中心區經濟的腹地,以及本省與外省經濟連接的中間帶;中心區中心城市(廣深等)對內帶動中心區(珠三角)及全?。ɑ浫牵┙洕陌l展,并向外省輻射。
與此同時,廣東在【雙三角】的發展框架基礎上,與港澳聯合謀劃“粵港澳大灣區”,施展震驚世界的大灣區新藍圖。需要強調的是,沒有粵雙三角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會根基不穩。在發展傳統中心區“大灣區”經濟之前或同時,我們必須提前或同步規劃廣東的內部改革和發展計劃。
【粵三角】(大三角)發展戰略不僅關系到廣東下一步改革能否實現由珠三角中心區向縱深腹地平衡發展、充分發展;而且,與鄰近省份的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只有解決省與省之間區域發展的平衡問題,才能在全國范圍推進全局的平衡發展、充分發展。最終,要提煉設計出全國各省都適用的平衡發展模式,并適合每個省區個性特征的頂層設計模板。
廣東的發展戰略包括核心區與非核心區(邊區)兩個發展板塊。核心區(珠三角)的地位和作用依然非常重要;核心區做好廣州、深圳、珠海及整個珠三角;非核心區(邊區)則選擇汕頭(潮汕、揭陽)——湛江——韶關(河源)三個支點,重點推進。珠三角重點扶持珠海的崛起;廣州、深圳、新珠海及整個珠三角帶動粵三角(粵東西北)全面平衡發展。這就是廣東未來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和重要發展戰略。用三到五年時間,把粵雙三角的基本框架建成,并持續發展,10年左右時間,廣東內外三角的“平衡發展、充分發展”會達到一個史無前例的高水平,而后續更長久(至2050年)的持續發展也滿滿可期待。這是廣東經濟持續保持全國領先,保持第二輪改革發展排頭兵地位的絕佳良方。
【雙三角】結構是廣東第二輪改革的頂層設計,是解決廣東內部兩個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有效解決方案。在這樣的方案中,珠三角的二線強市佛山、東莞的地位仿佛有點降低,但實質上影響不大,而且長期發展更有利。在小三角中,新珠海地位提升后,珠三角整體實力更加強大,佛山、東莞等城市可以繼續利用鄰近廣深兩大中心城市的優勢,同時借力新珠海崛起機遇。珠海等城市的迎頭趕上,利好廣深、利好所有珠三角城市。外圍大三角做強定格后,珠三角可背靠廣東經濟底盤(粵三角),基礎更加牢固,整個廣東的實力會有一個全面提升。
在雙三角(珠三角與粵三角)的框架下,廣東全省每個城市都會有服從全盤的子定位。包括廣州、深圳,甚至粵港澳大棋局中的香港和澳門也會做相應的定位調整。廣州、深圳、香港三大中心城市的角色定位,事關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未來,中心區珠三角將在新雙三角模型下,向更高級別的經濟水平發展,廣州、深圳、香港都將邁向世界城市的更高臺階(另文論述)。
從40年前改變廣東乃至全國的【深圳特區】關鍵一招,到40年后的廣東【雙三角】關鍵一招,顯示的是改革進入深水區后面臨的更大范圍的挑戰。社會主要矛盾促使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和升級?!局槿恰?、【粵三角】雙角復合發展戰略是廣東第二輪改革頂層設計中的核心內容之一。
改革頂層設計還會涉及以下課題:
1.“供給側結構改革”
產業結構升級如何在雙三角結構中實施,并促進廣東雙三角經濟模型定格;
2.“中國區域(中心區與邊區)經濟發展模式”;
3.“中國城市發展(城市化率)戰略”
……
龍獅戰略智庫將圍繞這些重大課題,出品“供給側結構改革”如何在全國及區域空間的實施落地方案;提煉出“中心區——邊區理論”、“城市化率提升模式”等創新理論和實施方案。我們將在后面的文章中逐一探討并發布相關成果。
一定會有讀者提出疑問——粵雙三角的發展戰略非常棒,但如何解決大“粵三角”、小“珠三角”之珠海的發展動能(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龍獅戰略智將會有相應的對策來解決。下回分解。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轉載請注明出處?。ㄗ髡撸糊埅{智庫首席專家:楊奇)